反直觉的反馈系统
不自恰的反馈
课堂上常常这样介绍反馈:“输出反馈到输入……从而调整了输出”
从电路分析,到信号与系统,再到控制理论。每次听到这样的分析,心中总隐隐感觉不舒服———说明这种解释在某些地方不能很好地自恰。
从物理角度上看,不妨假设这是一个电路系统而反馈元件是一个简单的电阻。信号从输入端口输入的一瞬间,它并不能看到整个系统的全貌,知道哪条路是前向通路,哪条路是反馈回路(这揭示了某种超距作用)。所有的信号通路对它是一视同仁的,它沿着信号通路向前传播,它从前穿过电阻而是从后,这与反馈的思想相背。
从逻辑上分析,Wiki中有这么一段话:
Simple causal reasoning about a feedback system is difficult because the first system influences the second and second system influences the first, leading to a circular argument. This makes reasoning based upon cause and effect tricky, and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system as a whole. As provided by Webster, feedback in business is the transmission of evaluative or corrective information about an action, event, or process to the original or controlling source.
输入影响到输出,输出影响到输入,如此构成了无限循环的逻辑。使用“输出->输入”的反馈逻辑是不符合因果性的。
人为赋予系统意义
即使这种分析思路是不自恰的,但反馈方便理解系统作用,故仍常常以这种方式引入反馈系统。我们人为地为系统赋予了“反馈”的含义。
就像一种系统函数,可以有多种实现结构,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理解。在信号系统相关学科中,很多时候都带有“人为”的痕迹。从系统框图和信号流图中可见一斑。
(注:以下讨论的都是SISO线性系统)
物理上,信号的传播方向和系统物理实现的空间分布相关。系统框图反应系统的理论功能,理论上并不能确定物理上信号的“流向”。大部分的“流向”都是人为赋予信号的意义。
(某些信号的流向还是有意义的,比如系统整体上输入引起输出的因果性。但就如同上文对于反馈的分析,更多系统内部模块或者说子系统的“输入”“输出”都是人为定义的)
我们知道,系统的作用由系统函数(Y-X满足的方程)唯一确定,而系统框图则是将这个方程添加了许多中间变量,拆分成了方程组。如果有m个中间变量,则是由m+1个方程构成的方程组描述这个框图(算上输入输出,一共m+2个变量,联立X的值和方程组可以解出方程组,所以需要m+1个方程)。
但是即使规定了系统的中间变量(也就是描述系统的方程组),系统框图也不是唯一的。这来自于人为规定信号的“流向”。
分析信号流向的关键是相加点和分叉点。前者将多种信号耦合成一种信号,而后者将一种信号分成不同信号。
比如对于方程:
相加点是多->一的关系。同一个方程,可以得到不同的相加点结构,比如:
在对同一个方程的不同解释中,就规定了信号的“流向”。
对于信号流图也一样,信号流图则是将框图中相加点和分叉点合并了节点。节点将多种输入信号耦合,并且可以有多个输出,所有的输出都是相同信号。